(相关资料图)
“新汉学计划”博士生在江西走访。“新汉学计划”博士生在调研中。“新汉学计划”博士生在参加座谈活动。日前,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举办“新汉学计划”博士生乡村振兴主题研修活动。来自16个国家的20多名“新汉学计划”博士生走进江西,实地走访了南昌、婺源、景德镇等地,了解中国的乡村振兴情况。
●加深对中国乡村振兴的了解
博士生们的走访计划安排得满满的——在南昌研修期间,他们赴新建区象山镇河林村了解当地借旅游产业致富求变之路;在婺源县乡村振兴示范点李坑、篁岭,他们深入了解当地进行生态环境改造、改善村民生活质量的情况;在研修活动的最后一站,博士生们前往“瓷都”景德镇,探索“陶瓷艺术与茶叶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脉络。
就读于北京语言大学的喀麦隆留学生欧力此前看过不少关于中国乡村振兴的报道。“我非常希望能深入到中国乡村看一看,这次调研走访正好给了我一次亲身接触中国乡村的机会。在深入的调研和与当地人交流后,我意识到正是千千万万参与者的共同努力才推动了乡村振兴。”欧力说。
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约旦留学生康丽用“中国乡村振兴中的创新精神”来描述自己的调研感受。“中国乡村发展,创新是很重要的一环,也是乡村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而中国人具有创新精神,总能创造出奇迹。”康丽说。
来自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意大利留学生范狄则注意到中国乡村发展过程中注重生态建设。“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不仅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关注的热点。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探索、梳理中国式乡村振兴经验,注重生态建设是很重要的一点。”范狄说。
●启发学术思考并拓展专业研究
博士生们表示,参加本次研修活动不仅加深了他们对中国乡村振兴进程的认识、理解和思考,还启发了他们的学术思考并拓展了专业研究。
“研修活动不仅让我学到了丰富的学术知识,还让我的专业研究有了进步。我也注意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专业背景的博士生们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对中国乡村振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来自蒙古国、就读于南开大学文学院的博士生策仁彭策格说,“当我看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有着不同肤色、不同母语的博士生们在用中文沟通交流时,那一刻,我很是感动。”
来自越南的苏映月就读于北京语言大学,研究方向是国际中文教育。“作为一名中文及中国文化学习者,通过此次活动,我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中国人的生活便利有了进一步了解,对中文的奇妙魅力有了更深的感受。同时,作为一名本土中文教师,这次走访江西让我受益匪浅,在此次活动中所看到、所听到、所体验到的一切都会成为我中文课堂上非常珍贵的素材,也将会提升我的中文教学能力。”苏映月说。
雪莹来自吉尔吉斯斯坦、就读于厦门大学,研究方向是国际关系,之前对中国的乡村振兴了解相对较少。“我很幸运有机会参加这次研修活动,这段走访中国乡村的经历是非常难忘的。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为我们讲述中国乡村振兴的经验,让我对中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的研究方向更加明晰。我计划继续研究中国的乡村振兴,让更多人可以了解中国乡村发展的经验。”雪莹说。
●将所见所闻分享给更多人
在景德镇陶瓷博物馆与古窑民俗博览区,听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陈丽萍介绍打造陶瓷文创产品的创新思路;在浮茶集团了解茶叶生产工艺传承、产品开发等情况;在江西财经大学与中国博士生座谈,了解江西省在乡村振兴方面的举措与成果;参加与乡村振兴话题相关的专题讲座……20多名博士生不仅通过走访、座谈等方式了解中国乡村的发展,还希望将自己所了解到的分享给更多人。
他们表示,虽然已经通过新闻报道了解到中国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解决贫困问题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但能到中国乡村走一走、看一看,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来自日本、曾就读于北京大学的土居健市从对比中日两国乡村振兴实践思路中的共性与差异入手,提出了自己对于乡村振兴的看法,比如可以发展吸引年轻人的创意产业、建立良好的人才流动机制等。
来自伊拉克、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的莉娜表示,只有深入走访中国乡村,行走在乡镇和田野间,才能亲身体会到中国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方面取得的成就。“此次调研让我深入理解了中国乡村振兴的经验和成就,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伟大与不易。我会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分享给更多人,为促进世界各国友好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莉娜说。
来自加纳、就读于北京大学的杨光则希望将中国的乡村发展经验带到自己的家乡,“计划在我家乡的乡村中开展乡村发展项目,希望能帮助到我的家乡。”
(本文配图均由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提供)
链 接
“新汉学计划”是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打造的高端国际学术交流项目,旨在通过高水平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学术合作项目,培养中文水平优异、文化背景多样、科研能力突出的优秀青年汉学与中国研究人才,推动汉学和中国研究跨文化、跨专业、跨学科发展。
10年来,“新汉学计划”先后为90多个国家800余名海外学子提供了在中国一流高校攻读博士学位或研修学习的机会。
于 荷
责编:王瑞景
下一篇:最后一页
Copyright 2015-2022 南方导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21 联系邮箱:855 729 8@qq.com